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姓氏取名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21 楼

日本投降後一年,他前往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系受教于H·C,達比(Darby)教授。達比教授對當代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他明確指出地理環境在不斷變化中,研究它的現狀必須瞭解它的過去。這不同於以研究國家版圖消長和政區演變為主的沿革地理。在他的理論和方法論的指導下,侯仁之以《北京的歷史地理》為題寫成了博士論文,時在1949年春天。當時國內的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他作為留英中國學生會的副主席,在中共地下党的領導下,積極參加動員同學回國、準備獻身于祖國建設的活動。在他取得博士學位後,就立即回國,剛到北京,正好趕上開國大典。這使他深受鼓舞,隨即投入到燕京大學的教學工作。這時很有影響的一件事,就是他在《新建設》雜誌上公開發表文章,建議把教育部所規定的大學課程中的“中國沿革地理”一課,根據新的講授內容,改為“中國歷史地理”。以此為起點,他不僅介紹了西方先進的歷史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還通過自己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習,把新的理論和觀點引進到研究工作中來,這在他所發表的《歷史地理學芻議》一文中有所表述。楊吾揚教授評論說:“把古代沿革地理改造更新為科學的歷史地理學,並將其納入近代地理學體系的首創者,是侯仁之。[2
    新中國成立之初,最使侯仁之感到激動的就是重新建都北京。為了人民首都的規劃建設,在中共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領導下,立即成立了“北京都市規劃委員會”,1950年侯仁之應邀為委員,主要任務就是為規劃工作提供有關北京城市發展及其在歷史上規劃建設的基本資料,同時根據現實的要求進行專題研究。例如他的論文《北京海澱附近的地形、水道與聚落》,就是1950年針對西郊園林區的開發問題寫成的。這時都市規劃委員會梁思成副主任還請他兼任清華大學營建系的教授,主講“市鎮地理基礎”一課,這又給他以系統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機會,從而開拓了他的研究領域,增強了他理論聯繫實際的信念。
    1952年經過院系調整,侯仁之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教務長兼地質地理系主任,繁重的教學行政任務以及不斷增加的社會活動,如全國民主青年聯合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他已再難兼任都市計畫委員會的工作,1954年辭去了委員職務。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中斷與北京城市建設有關的研究。例如1955年他所發表的《北京都市發展過程中的水源問題》,最先提出了水源的開發,這歷來是北京城市發展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其後為紀念建國十周年,《文物》月刊向他徵文,他又第一次提出北京最初城址的建立與太行山東麓古代南北交通線和永定河上盧溝橋古渡口的關係,從而為探討北京原始聚落的起源及其在南北文化交流上的樞紐地位,作出了最為重要的科學闡述,糾正了中外各種錯誤論斷。
    這一時期,他第一次在大學地理系培養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生和建立歷史地理研究小組。他還曾結合國家所提出的改造沙漠的任務,連續數年親自帶隊深入西北半乾旱區和乾旱區進行考察,以大量的新發現,揭示了兩千年來若干草原主要是由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導致了沙漠化,這就為相繼而來的“三北防護林”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為了提高學生對於祖國傳統地理學的成就和發展的認識,他還開設了“中國地理學史”課程,主編了《中國古代地理學簡史》和《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這一時期,他還一直擔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和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也兼任過《地理學報》和《地理小叢書》的主編。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40:59)   回复此贴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22 楼

從1955年6月起一直到1966年,侯仁之連續當選為第一至第五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自1958年起又兼任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由於這一兼職的關係,他于1965年夏主持完成了一項北京城地下埋藏古河道的研究,有利於排除城市建設中的隱患。當時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見和市政府領導的考慮,他又接受了繪製北京歷史地圖的任務。早在1951年他就曾主動向都市計畫委員會副主任梁思成提出過繪製北京歷史地圖的建議,並得到他的大力支持和中國科學院的資助以聘請專職繪圖員一名,工作方才開始,即因院系調整而中斷。這一次市政府領導重新提出這項任務,他欣然接受,並立即著手與城市規劃管理局領導進行籌畫。1966年又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擾,這項科研任務被迫停頓。直到1979年他負責指導的研究生入學後,才重新開始北京歷史地圖的繪製。這是他在80年代中所主持的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前後歷時近八年才得以完成,這就是已出版的《北京歷史地圖集》。在此期間,他還將1979年以前已寫成的專題論文,分為三個部分:(1)歷史地理學的理論探討;(2)沙漠的歷史地理考察;(3)城市的歷史地理研究,彙編成冊,定名為《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公開出版。早在1962年,北京出版社曾把他所發表過的以抒發個人在地理考察研究中的感受為主的短篇文章輯為一冊,定名為《步芳集》,出版發行。這本文集所產生的影響,是始料所不及的,因此1981年又稍加校補再版。
    1976年以後,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及時組織力量,總結了過去30多年間首都城市建設的經驗教訓,重新編制了《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上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於1983年7月作了重要批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關於北京城市建設的最重要的指導性文件之一。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深入學習宣傳這一檔;這時侯仁之作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積極參加了這項工作。1985年初他辭去這一兼職後,又被市政府聘為“首都發展戰略顧問組”顧問,這就促使他進一步考慮如何在中央文件的原則指導下,結合北京這一歷史文化名城的特點,進行北京舊城改造的問題。先是在1982年和1983年,即在制定和上報上述《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的過程中,他已連續發表了《北京城:歷史發展的特點及其改造》和《論北京舊城的改造》兩篇論文。1985年5月,他應邀出席北京市召開的北京科技發展戰略討論會,提出了“試論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的兩個基本原則”,即第一,一定要站在創造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高度上,來看北京城的規劃和建設,特別是舊城的改造;第二,一定要在北京城的規劃建設中,特別是舊城的改造中,堅持突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題思想。此後在他的有關論述中,又反復強調了上述觀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在歷史文化名城的現代化建設問題討論會上所提出的論點:“深入揭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性質和特點,是進行經濟、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同時他還在國外連續發表有關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的演變和在舊城改造中所體現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題思想的學術論文,如《北京城市的演變》(英文)和《北京舊城城市設計的改造——新中國文化建設的一個具體說明》(英文)。1989年1月他在“北京歷史經驗與首都兩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上,又著重闡述了中央關於北京城市規劃設計在決策上的重要發展,以及對近年來北京個體建築的一些看法。他所一貫堅持的在首都的城市建設中必須突出新的主題思想這一點,已經引起廣泛的重視。他所提出的主題思想這個核心問題,即北京舊城在規劃設計上之所以被認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上最為傑出的典型,在他看來,就是因為“帝王至上”這一主題思想在這裏已經發揮到了最高的藝術水準。現在到了社會主義新時代,北京作為人民首都,在繼承歷史時期城市規劃的優良傳統的同時,必須代之以新時代的主題思想,也就是“人民至上”的主題思想。這應該是繼承發展推陳出新這一基本原則的最重要的內容。為了深入探討他自己的這一論點,他還進行了北京與華盛頓的比較研究,寫成了《從北京到華盛頓——城市設計主題思想試探》一文。這兩者之間的比較,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的比較。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之下,城市設計的主題思想也必然不同。這樣一種比較是很有說服力的。
    上述事實足以說明侯仁之已經把城市歷史地理的研究和城市規劃工作密切結合起來。因此他於1978年至1985年當選為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79年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成立以來,他又一直擔任顧問。他對我國新興城市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1985年10月,中國科學院授予侯仁之“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年榮譽獎狀”。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41:36)   回复此贴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23 楼

1980年以來,他還曾多次出國講學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984年英國利物浦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隨後他又當選為國際地理學會聯合會和科學史與哲學國際協會所共同領導的地理學思想史專業委員會常任委員。1999年,美國地理學會(AGS)授予侯仁之“喬治·大衛森”勳章。2001年10月,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GS)授予侯仁之“研究與探險委員會”主席獎。
    侯仁之還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專業顧問組首都發展戰略組顧問、北京市文物古跡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
在50餘年的治學過程中,侯仁之共出版專著5種,主編圖書4種,共發表專題論文78篇 (其中32篇已分別收入兩本文集),英文論文6篇,譯文6篇。此外還有關於教育、科普、傳記、遊記以及序文、碑記等近百篇。他至今仍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寫作,一方面繼續主持《北京歷史地圖集》第二集和第三集的編繪工作;另一方面還在整理自己的舊作品,準備選輯成冊。他認為在知識探索的領域裏,既不能“劃地為牢”,更不能“固步自封”,要勇於進取,鍥而不捨,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乃是促進研究工作的動力之源。他信奉的格言是“勤能補拙”,生命不息,勤勞不止,願為人民多做貢獻。近年一位長於書法的友人贈送他和夫人張瑋瑛女士大字立幅一軸:“老牛自知黃昏晚,不待揚鞭自奮蹄”,他將之懸掛堂前,藉以自勉。不久以前他又喜得藝術陶瓷老牛一具,放在案邊,用以自娛。他更喜愛的是一位學生贈送給他的一座“蘇武牧羊”的陶瓷雕像。自從他得到這座雕像之後,就經常情不自禁地高聲唱起紀念蘇武在冰天雪地中牧羊北海之濱的那首堅貞不屈、深愛祖國的歌曲。上述這幾件小事,或許能如實地反映這位學者的晚年生活和情趣。

主  要  著  作
        《续〈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燕京大学,1941
        《天津聚落之起源》,天津工商学院,1945
        《徐霞客》,中华书局,1961年第1版,1979年第2版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简史》(主编),科学出版社,1962
        《历史上的北京城》,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第1版,1980年第2版
        《步芳集》,北京出版社,1962年第1版,1981年新版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1982年再版
        《北京历史地图集》(主编),北京出版社,1987
        《侯仁之燕园问学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北京历史地图集》二集(主编),北京出版社,1995
        《侯仁之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42:08)   回复此贴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24 楼

季羡林、侯仁之等获北大首届“蔡元培奖”

 2006年12月14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 (李响)北京大学13日授予季羡林、侯仁之等10位北大教授首届“蔡元培奖”,以表彰他们在教书育人、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据了解,此奖项以北大老校长、教育家蔡元培的名字命名,被北大师生公认为“北大教师最高荣誉”。
  
  获得首届“蔡元培奖”的10名北大教授是著名国学家季羡林,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化学家徐光宪,运动医学专家曲绵域,药学专家王夔,神经生理学专家韩济生,经济学家厉以宁、林毅夫,微电子专家王阳元,中文系教授袁行霈,他们大多在北大从教50年以上,德高望重,深受师生爱戴。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说:“把首届‘蔡元培奖’颁发给这10名教授,不仅因为他们学问高深,更因为他们多年来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以高尚的师德风范为北大全体教师树立了学习楷模。”

  95岁高龄的侯仁之院士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做教师是我的毕生梦想,我在北大最幸福的就是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林毅夫作为最年轻的获奖教授,对颁奖现场的北大师生说:“今天能够与9位我在北大当学生时就非常崇敬的老师们共同获得‘蔡元培奖’,这是我一生最激动、最荣幸的时刻。”

  (新华网 )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50:21)   回复此贴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25 楼

许智宏等校领导探望侯仁之教授 祝愿“早日把身体养好”  

日期: 2007-1-30 新闻网记者:商伟

1月30日下午3:00,阳光暖暖地撒在北京大学校医院住院部三楼临窗的一间病房里。一位安详的老人正端坐在小桌前,静静地翻看着一本相册。

熟悉“申遗”的人对面前的这位老人并不陌生,他就是年届95岁、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侯仁之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发展了现代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开创了“城市历史地理”和“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系统揭示了几个类型的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及其地理条件,为有关的城市规划做出了贡献;并为我国申请世界遗产积极呼吁和努力,也因此赢得了学界和社会的尊重。

“侯老,许校长来看望您来了!”护士的一句话打断了老者的思绪,抬头看时,不大的房间里已站满了前来探望他的人:北大校长许智宏、常务副校长陈文申、副书记王丽梅、副校长鞠传进,还有总务部等部门的陪同人员。——他们是在慰问校医院一线职工时,特意探望侯仁之先生的。

许智宏校长(左)与病房中的侯仁之教授亲切交谈。

许智宏校长欠下身来,紧紧地握住侯仁之教授的双手,“侯先生,您的人生代表着北大历史的一部分。您为北大、也为国家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感谢您!”

“您忙的厉害,就不要来看我了。”侯老认真地说道。

“中午饭后睡会觉了吗?”许校长坐在后先生身旁关切地问。当得知侯老的睡眠、饮食均正常时,许校长微笑着说道:“那我们就放心了。”

接着,同行的几位校领导也纷纷与侯老握手,送上诚挚的祝福,祝愿他早日康健。侯先生仍然微笑着说:“你们忙的厉害,就不要来看我了。”

谈话间,二十分钟过去了,许校长一行向侯先生辞别。

“我们还要到其它地方去看望一线的职工,”许校长握着侯先生的手笑着说道,“您当前的任务就是把身体养好”。

“好,没问题!”侯老笑着回答道。午后的阳光映在他坚毅的脸上,显得更加安详。

摄影:商伟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55:0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7 每页5条 当前5/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42)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365.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