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姓氏取名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16 楼

侯仁之: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

文/继红

候仁之,1911年12月6日出生。岁月的风雨把老人磨砺得如青松般坚挺而从容,记者从他的眼睛里读出了睿智与思索的灵光。

从燕京到利物浦

   中国历史悠久,封建王朝更替繁复,历代的疆域和政区界限时有变更和消长,随着各地民族的迁移,各地的地名也多有变化,再有河流水道的频繁变迁等等,这些都是研究某一时期历史时所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因此需要把这些问题搞明白。由此,产生了沿革地理学。

   1932年秋,侯仁之投师于燕京大学历史系顾颉刚先生。当时,顾颉刚先生开设了“中国疆域沿革史”,讲述的内容就是在我国历史学领域里的沿革地理学。大学时代,侯仁之读到梁启超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时,深为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主张而感动,当读到顾炎武“感四国之多难,耻经生之乏术”时,不禁落下泪来。从此以后,“做学问要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了他一生治学的原则。

  1936年夏,侯仁之本科毕业留校作研究生兼任顾颉刚先生的助理。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顾颉刚教授被迫离校南下,侯仁之转为洪业教授的研究生。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正式出现真正的“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名称,只是在一些学者中略有提到,即使被提到,它也仅仅作为“沿革地理学”的延伸概念,属于历史学研究的范畴。

    当时……

  1940年7月,侯仁之完成硕士学业后留在燕京大学任历史系助教,同时,侯仁之出任学校新设的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副主席。当时,日寇在华北地区进行“大扫荡”,很多在校学生救亡心切,决定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去。从1940年秋以后的一年间,侯仁之以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掩护学生分批离校前往解放区,包括联系地下党员,设计线路等等,不幸的是,学生中有人走漏了消息,因此在1941年12月8日凌晨,侯仁之和27位师生被日本宪兵逮捕。

    到了日本宪兵队,侯仁之就被带到地下室,走到一处铁门前,日本兵咣铛把门踹开,让侯仁之钻进去。侯仁之进去一看,里面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的孙道临,当时他的名字叫孙以亮,是燕京大学话剧团的主要成员,因为出演有抗日色彩的话剧而被捕。

  铁窗里,侯仁之和孙道临有时彻夜长谈,他们唱《黄河大合唱》,讲黄河的故事,讲抗日英雄。侯仁之发誓:离开这个地方后,我要写一本黄河的书。40多年后他编著的《黄河文化》真的得以问世。孙道临得讯后致函祝贺:“鸿文已拜读,引起我不少回忆。”

    因为……

    一家团聚了。侯仁之留在天津,岳父利用自己地方名医的身份保护着他。为避免敌伪干扰,侯仁之曾到私立达仁商学院,又转到法国天主教创办的工商学院任教,并相继兼任该校新设的女子文学院史地系主任。

    这期间,侯仁之坚持个人学术研究,勤奋治学,首先完成的是计划中关于北京历史地理专题之一的“北平金水河考”一文,珍藏3年后,终于得以公开发表在燕大复校后首先出版的《燕京学报》上。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侯仁之立即被召回北平,参加燕大复校委员会。开学后,侯仁之除授课外,兼任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主席。这时,妻子张玮瑛也携女儿重返燕园。1946年侯仁之得以负笈英伦,留学利物浦大学。从此,侯仁之开始真正进入历史地理学的领域。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27:47)   回复此贴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17 楼

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

  2001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临湖轩”一扫平日的清寂,竹林屏蔽的中式四合院里,气氛热烈而庄重。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GS)在这里将“2001年度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颁发给侯仁之教授,他们评价道:“侯博士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他坚持出版研究著作,并积极培养年轻的地理学者。他的著作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领域,这使他成为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

  当侯仁之用流利的英语答谢时,人们已经忘记他已是90岁的人了!

  1949年,侯仁之刚刚在利物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旋于同年9月底取道香港回国,回国后第三天就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并为新的北京大学,原清华大学的地学系并入北京大学新成立的地质地理学系。侯仁之先生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从此以后,他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为基础,开始了历史地理学的探索。

    在地学系发展历史地理学,在我国的大学中北京大学是第一个。把沿革地理改造更新为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并将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系的首创者便是侯仁之。

    5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招收了历史地理专业的研究生;1962年,侯仁之先生发表了《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在理论上指出了传统的沿革地理与现代的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区别,他认为沿革地理只讲沿革,不讲地理,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他还阐明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要对旧北京城进行改造,侯仁之被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梁思成教授聘请为该会的委员,并请他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兼课,主讲中国历代都城的规划建设。从此,侯仁之先生开始把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首都的建设任务结合了起来。他认为,不了解过去的情况,就没有办法为现在作决定。

    侯仁之先生在对北京城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了完整的城市历史地理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为城市规划服务的新方向。比如他对北京城起源和城址变迁的研究就抢救了莲花池和后门桥这两处历史文化景观。

    莲花池是北京西南隅一个几近干涸的破败湖泊,北京市计划建设西客站的时候把站址选在了这个地方,原因是可以省去许多搬迁的费用。北京市铁路局的一个领导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侯先生,侯先生非常着急。因为莲花池就是《水经注》里写到的“西湖”,北京最早的城址就建在这里,可以说,它是北京城起源的象征。后门桥则是元大都“中轴线”的展开点和元代南北大运河的起点,是北京城市规划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

    1998年4月底,在北京市委市政府中心组学习会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认真听取了年近九旬的侯先生的讲座,讲座的题目就是“莲花池与后门桥”,侯先生建议将西客站的站址东移,保护莲花池,同时应当保护后门桥的原貌。侯先生的真知灼见深深感染了在座的所有领导。5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汪光焘到现场办公,市政府投资把莲花池整饬一新,原来的干坑变成了碧波荡漾荷叶田田的小湖。后门桥也整新如旧,为了保护旧桥,同时为了便于什刹海东岸来往的行人通行,又在桥的西侧新修一桥,名为金锭桥。12月,莲花池与后门桥同时剪彩,实乃北京古城保护中的一大快事!

    1958年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教授号召地理工作者向沙漠进军。侯先生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这部论文集的自序中写道:“当时,中央有关部门决定从黄河河套的西北隅,开渠引水深入乌兰布和沙漠,进行灌溉。当开挖渠道时,发现了一些古代的墓群。对于这样一件看来与整个水利工程并无直接关系的偶然发现,周恩来总理也没有轻易放过,而是亲笔作了批示说,一定要查明这些墓群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为什么要埋到沙漠里来。正是周恩来总理的这个批示,才为我打开了深入沙漠进行历史地理考察的大门。”

    1964年夏……

这种认为人类不合理利用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的观点是我国当时最先进的学术观点。60年代初,侯先生曾拟订了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十年规划,可惜“文革”的十年动乱中断了这一计划。侯仁之再次得以进入沙漠,已经是1978年了,此时他已年近古稀。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28:40)   回复此贴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18 楼

中国“申遗”第一人

    1982年底,侯仁之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院长卡萨瑞特的一封来信,他热情地赞扬了侯仁之在历史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我了解到您近来对北京旧城和华盛顿城的中心部分,在规划设计上的相互比较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愿意告诉您,我校在华盛顿有一个研究中心,吸引了很多建筑史的学者,不断利用这一条件,前往华府考察研究。如果您在1983—1984学年度能来校工作一年,讲学之外,主要是可以利用这一条件来进行您的研究。此外,在我校还有十分丰富的关于中国和日本的藏书,可供您充分利用。”卡萨瑞特还特地说明,侯仁之的夫人张玮瑛作为历史学专家,也受到该校历史系邀请,可以同时前往。

    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4年春天,侯仁之夫妇方得成行。 对一座外国城市——美国的首都——进行全方位的实地考察,对侯仁之来说还是第一次,自然十分兴奋。在美国期间,侯仁之在与外国同行接触的过程中,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侯仁之想,中国历史悠久,有无数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址和著名的风景胜地,为什么不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呢?

    侯仁之回国后,积极促进此事。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起草了一份提案,具体介绍了有关“世界遗产公约”的情况。提案写好后,侯仁之征得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三位政协委员的同意且联合签名,在1985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获通过。

   1985年12月12日,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并自1987年开始进行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1999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截止到2004年7月,全世界共有788项世界遗产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确定,而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居世界第三位。到2005年7月,中国拥有22处世界文化遗产、4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文化景观和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此外,还有2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在这些世界遗产当中,与北京有关的便有6处。即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颐和园、天坛以及明清皇家陵寝。

    当人们读到这份长长的名单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被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的侯仁之。

   责编  张永胜

详细内容请参阅《银潮》杂志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29:34)   回复此贴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19 楼

北京大学
侯仁之获美国家地理学会奖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袁晔)  因致力于中国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研究和老北京城市建筑保护而著称的中国地理学家侯仁之近日在北京大学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授予“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
    专程来华为侯仁之颁奖的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险委员会委员玛莎·丘奇说,这一奖项是该委员会的最高荣誉,专门授予那些为世界带来新知识、拥有杰出贡献的国家地理学会基金获得者。
    侯仁之博士曾于1989年获得这一基金,用于“从找寻历史遗迹、选址和考古价值方面入手,对位于中国北方的两座清朝花园在园林历史和地理方面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的研究。丘奇说,侯博士是中国学术成就最丰厚的地理学家之一,他坚持出版研究著作,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是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人物。
    作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一个专业机构,研究与探险委员会自1890年起资助了遍及全球的7000多项科学研究和探险行动。目前每年支持280个实地科学考察和探险项目。
    今年已有90岁高龄的侯仁之博士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他最著名的研究课题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这使得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前列。
    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的侯仁之还参加过北京的城市规划设计以及承德、邯郸、淄博等历史名城的研究。
    以“增加并了解地理知识”为宗旨的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及教育组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10月30日第九版)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31:46)   回复此贴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20 楼

中國現代歷史地理之父——侯仁之傳略
    侯仁之,祖籍山東恩縣,1911年12月6日生於河北棗強,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其父侯天成,於通州(今通縣)潞河書院畢業後,即偕妻子劉毓蘭應聘到棗強縣蕭張鎮掄才學校任教。侯仁之出生時,母親年近40歲,因是長子,父母喜出望外,遂取名光臨。兩年之後,小弟又來到人間,更是難得,故起名重臨,學名碩之。
    母親家教嚴格。據候仁之回憶,母親無兄弟,外祖父看待她如男孩,教她讀書識字。她又長於心算,善於待人接物,教育子女也有獨到處。例如從兒時起,她就培養孩子養成勞動習慣,在庭院的一邊,夾籬笆,種瓜豆,每人各管幾畦。又把兩條磚砌甬路比作兩條鐵路,由兩人分別清掃,進行比賽。每人還各自清洗自已的小件衣衫。因為父母都是基督教徒,兄弟二人在小學時期,母親就為他們訂閱了上海“廣學會”出版的兒童刊物《福幼報》,閱讀《舊約聖經》中的一些故事。這培養了兄弟二人課外閱讀的興趣[1]。
    入初中後,兄弟分手。碩之因英文成績優異得以免費就讀于天津新學中學,畢業時總成績破該校30年來的最高紀錄,其時已完成天文學科普讀物《宇宙之大》的翻譯,被列為開明書店青年叢書出版。他以為只有發展動力資源,進行工業建設,才是最有效的富國道路,遂考入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抗日戰爭期間轉往昆明,畢業於西南聯大。其後隻身北上途中,不幸被害於陝西鳳翔。仁之在淪陷區,聞訊痛不欲生。幸得業師洪煨蓮教授開導,指出弟弟碩之重視科普工作,主張要深入淺出,為青少年傳播科學知識,兄弟二人專業雖然不同,但科普工作應該是仁之可以繼承的志願。仁之一生熱心於科普讀物的寫作,這是重要原因之一。他為《地理小叢書》寫的《歷史上的北京城》和為《歷史小叢書》寫的《徐霞客》都曾多次重印。至於和金濤合寫的《北京史話》,不僅兩次重印,而且獲得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的愛國主義通俗歷史讀物優秀獎。他還在1984年1月被選為中國科普創作協會榮譽會員。
     侯仁之的寫作頗多受益于現代文學作品,尤其是冰心先生的影響。後來他回憶說,當他還在德州博文中學初中一年級,讀到了冰心的作品《超人》。這部文學創作正“象一泓清流注入了我兒時生命的小溪,也象一陣清風吹開了我少年時期的心扉”。初中畢業時,母親不幸因病去世,悲慟之餘,他決心在寫作中寄託哀思,就以兒時聽來的《舊約聖經》中基甸救國的故事,寫成一個劇本,主題是“被壓迫的一定要得解放,被俘虜的一定要得自由。”後來這入劇本刊登在齊魯大學出版的《魯鐸》雜誌上,這個劇本的寫作和他在初中二年級時參加演出愛國話劇《山河淚》有關。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他已轉學到通縣潞河中學,積極參加抗日活動,並代表學校發表抗日講演;可是抗日的群眾運動最終還是被反動政府壓制下去。在苦悶中他從1932年1月號的《中學生》雜誌上,談到了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顧頡剛的一篇文章,鼓勵青年奮發圖強“去喚醒民眾”,同一期還有宋佩韋的一篇文章,對日寇入侵東北的嚴重性作了深刻的歷史分析,都使他深受教育,開始認識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這時父親希望他投考大學醫科,他卻想從學于顧頡剛教授,這個想法得到弟弟的積極支特。弟弟在信中說:“學醫只能為個人治病,學歷史卻能為社會治病。”還說魯迅和郭沫若原來都是學醫的,但是時代的召喚卻使他們以文學和歷史的創作,投身到救國事業中去。仁之最後下定決心報考了燕京大學。在燕京大學,他一方面接受洪煨蓮教授嚴格的治學訓練,又受到了顧頡剛教授在中國沿革地理講授中所宣導的務實思想的影響,顧頡剛先生大力提倡邊疆地理的研究,組織“禹貢學會”並創辦《禹貢》半月刊。這時侯仁之還深受顧炎武“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加之當時國難日深,1935年夏長江中下游大水災又震撼了他,為此寫有專文在《禹貢》半月刊上發表,揭露政府的貪污腐敗是導致水災發生的主要原因。轉年暑假,禹貢學會組織黃河後套水利考察團,他積極參加。更重要的是這時他已完成大學畢業論文《靳輔治河始末》。其後在研究院又寫成碩士畢業論文《續〈天下郡國利病書〉山東之部》。希望自己的研究工作能有利於國計民生,實際上這已不可能,因為當時華北大半已在日偽統治之下。他在燕京大學任教之後,就直接參加了協助學生脫離淪陷區參加抗日的工作。因此在1941年12月燕大遭日寇封閉時,他和部分師生同被日本憲兵逮捕。半年之後經日寇軍事法庭判處徒刑一年緩刑三年。緩刑期間寄居天津岳父家,得以繼續從事研究工作,先寫成《北京金水河考》,是計畫中的專題之一;又寫成《天津聚落之起源》,則是就地研究的成果。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40:0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7 每页5条 当前4/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5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908.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