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 2001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临湖轩”一扫平日的清寂,竹林屏蔽的中式四合院里,气氛热烈而庄重。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GS)在这里将“2001年度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颁发给侯仁之教授,他们评价道:“侯博士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他坚持出版研究著作,并积极培养年轻的地理学者。他的著作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领域,这使他成为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 当侯仁之用流利的英语答谢时,人们已经忘记他已是90岁的人了! 1949年,侯仁之刚刚在利物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旋于同年9月底取道香港回国,回国后第三天就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并为新的北京大学,原清华大学的地学系并入北京大学新成立的地质地理学系。侯仁之先生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从此以后,他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为基础,开始了历史地理学的探索。 在地学系发展历史地理学,在我国的大学中北京大学是第一个。把沿革地理改造更新为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并将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系的首创者便是侯仁之。 5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招收了历史地理专业的研究生;1962年,侯仁之先生发表了《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在理论上指出了传统的沿革地理与现代的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区别,他认为沿革地理只讲沿革,不讲地理,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他还阐明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要对旧北京城进行改造,侯仁之被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梁思成教授聘请为该会的委员,并请他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兼课,主讲中国历代都城的规划建设。从此,侯仁之先生开始把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首都的建设任务结合了起来。他认为,不了解过去的情况,就没有办法为现在作决定。 侯仁之先生在对北京城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了完整的城市历史地理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为城市规划服务的新方向。比如他对北京城起源和城址变迁的研究就抢救了莲花池和后门桥这两处历史文化景观。 莲花池是北京西南隅一个几近干涸的破败湖泊,北京市计划建设西客站的时候把站址选在了这个地方,原因是可以省去许多搬迁的费用。北京市铁路局的一个领导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侯先生,侯先生非常着急。因为莲花池就是《水经注》里写到的“西湖”,北京最早的城址就建在这里,可以说,它是北京城起源的象征。后门桥则是元大都“中轴线”的展开点和元代南北大运河的起点,是北京城市规划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 1998年4月底,在北京市委市政府中心组学习会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认真听取了年近九旬的侯先生的讲座,讲座的题目就是“莲花池与后门桥”,侯先生建议将西客站的站址东移,保护莲花池,同时应当保护后门桥的原貌。侯先生的真知灼见深深感染了在座的所有领导。5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汪光焘到现场办公,市政府投资把莲花池整饬一新,原来的干坑变成了碧波荡漾荷叶田田的小湖。后门桥也整新如旧,为了保护旧桥,同时为了便于什刹海东岸来往的行人通行,又在桥的西侧新修一桥,名为金锭桥。12月,莲花池与后门桥同时剪彩,实乃北京古城保护中的一大快事! 1958年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教授号召地理工作者向沙漠进军。侯先生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这部论文集的自序中写道:“当时,中央有关部门决定从黄河河套的西北隅,开渠引水深入乌兰布和沙漠,进行灌溉。当开挖渠道时,发现了一些古代的墓群。对于这样一件看来与整个水利工程并无直接关系的偶然发现,周恩来总理也没有轻易放过,而是亲笔作了批示说,一定要查明这些墓群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为什么要埋到沙漠里来。正是周恩来总理的这个批示,才为我打开了深入沙漠进行历史地理考察的大门。” 1964年夏…… 这种认为人类不合理利用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的观点是我国当时最先进的学术观点。60年代初,侯先生曾拟订了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十年规划,可惜“文革”的十年动乱中断了这一计划。侯仁之再次得以进入沙漠,已经是1978年了,此时他已年近古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