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姓氏取名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11 楼

三联书店出版中国申遗第一人《侯仁之》传记


04/03/2006/11:00  华夏经纬网

  每年北大新生听的第一堂入学教育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现任北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萧东发还记得当年初进北大,“侯先生如青年般朝气蓬勃、如诗人般的气质,声音洪亮、富于鼓动性”。开始只有新生听,是在阶梯教室讲,后来许多高年级学生仍想重温,加上不少蹭课听的学生,人越来越多,只得搬到大礼堂去讲。这门令很多北大老校友终身难忘的课,从20世纪50年代开讲,一讲就是20多年。近日,北京作协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陈光中在三联书店出版了传记《侯仁之》。

  侯仁之,顾颉刚、洪业的弟子,梁思成、林徽因的密友。“三北防护林带”、黑河治理及北京城海淀区规划及中轴线起点后门桥修复等大手笔,都凝结着侯仁之的智慧。

  生于1911年的侯仁之,祖籍山东,1932年以四年免费奖学金的成绩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四年后,他以刚刚发生不久的长江中下游水灾为考察对象的论文毕业。

  侯仁之青壮年时期生逢战乱,一生经历坎坷。在燕京大学期间因协助赴解放区和大后方参加抗日的学生而流寓天津,后在津遭日本宪兵监禁。在津取保开释期间,侯仁之完成了天津历史地理的研究并形成专著。

  其后他远赴英伦留学,其博士论文《北平的历史地理》甚获好评。新中国成立后回国任教。此间,他提出将当时的海淀镇建为科教文化区并予以论证。他还是新中国提出专门设置“中国历史地理”科目的第一人。在“文革”期间却惨遭迫害。

  “文革”前,他就屡次考察大西北,探询沙尘暴肆虐的原因。鉴于当时“沙逼人退”的错误结论,他经过大量实证研究,指出宁夏、陕北等处积沙“并非来自大漠流沙,而是就地起沙”,并进一步得出结论:“沙漠现象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不合理的开垦人为破坏环境造成的沙化”!而造成内蒙古西部古居延地区沙化的源头,居然在千里以外的祁连山脉,且也是人为破坏造成的严重沙化!

  如今,“三北防护林带”恰好与侯仁之当年考察沙漠时的行进轨迹重合:根据科学决策制定的有关生态屏障,使得北京的沙尘暴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遏制。

  还不止如此。侯仁之还是中国“申遗第一人”。据说,某次他参加一个国际性会议,为了让老外们见识中国文化,他特地选了两块城砖,不远万里带到国外。开会时,侯仁之很自豪地把城砖往桌上一放:“这就是我们长城上的城砖!”

  城砖重约50多公斤,侯仁之断然是不能拍在桌上的,但辗转带到国外用于申遗却是确有其事。侯仁之在美国华盛顿和康奈尔大学工作时,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很多学者问他,中国有无数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址和风景胜地,为什么不加入这个公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呢?他意识到这是一件大事。

  回国后,作为政协委员的他立即起草了一份提案,“……不加入公约,也将不能享受由签约国所应该享受的一切权益……”

  现在,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居全球第三,已经有30项,侯仁之也被人们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3月的北京,如果你有机会走进燕园,你会看到一个在同事们眼中“很乐很乐相当乐”的老人,带着一股“智者不惑、仁者无忧”的睿智,拄着拐杖,精神矍铄地从燕南园走过。谁能想到,50岁时,他参加中年组长跑,得到过第一名的好成绩……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刘芳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15:05)   回复此贴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12 楼

侯仁之:一生钟情北京城

2007年01月21日

  2006年12月13日,北京大学授予季羡林、侯仁之等10位北大教授首届“蔡元培奖”。这个奖项以北大老校长、教育家蔡元培的名字命名,是“北大教师的最高荣誉”。
  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95岁的侯仁之先生在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建立及相关的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城市规划等诸多方面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他居住了七十余年的北京城,更是饱含深情。
  不仅写北京,还要讲北京
  1931年夏,20岁的侯仁之自山东德州博文中学转至通县潞河中学就读。那是侯仁之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时称“北平”)。多年以后,他写道:“当我在暮色苍茫中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蓦然出现在我眼前……从这时起,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自那一刻开始,他就与这座古老的都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2年,侯仁之因为深受顾颉刚宣传抗日的文章影响,放弃学医,改攻历史,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顾颉刚先生经常组织学生到京郊进行野外考察,使侯仁之对北京的历史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导师洪业先生的支持下,侯仁之开始主攻地理,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远赴英伦,投师英国利物浦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门下攻读地理。三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标题便是《北京的历史地理》。
  新中国成立前夕,侯仁之回到祖国。对于历史地理学这样“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侯仁之在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具体考察的实践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他是一个勤于笔耕的学者,几十年来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学术专著、论文以及其他各类文章,粗略统计,仅20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就有六十余种。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著作和文章中,最主要的题材就是北京。
  侯仁之不仅写北京,还要讲北京。他希望人们都能真正了解北京、热爱北京。
  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所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历届学生对此都留有极深的印象。后来由于“文革”,课程中断了;“文革”后继续开讲,一直讲到侯仁之因年事已高退出讲台,前后讲了二十多年,这也可算是北大历史上的一件奇事了。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17:36)   回复此贴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13 楼

“中国‘申遗’第一人”
  作为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认为有必要尽早解决北京建城建都的具体年代这一悬而未决的历史之谜。经过长期仔细而慎重的研究,他在1990年的第2期《地理知识》杂志上发表了《迎接北京建城3035周年》一文,通过严谨的论证,正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根据研究成果表明,北京建城的时间可以上溯到30个世纪以前,故1990年则是北京建城3035周年。”
  他的这一推断得到了学界认可。1995年,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北京市在广安门外的滨河公园建起一座“蓟城纪念柱”,并特请侯仁之撰写《北京建城记》碑文。
  侯仁之不仅要写、要讲,更要“做”。他所做的许多事情,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及建设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为了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让世人对北京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他还不遗余力地多方进行努力。
  1984年,侯仁之去美国考察时听说,国际上有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许多外国学者都说,中国历史悠久,有无数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址和著名的风景胜地,为什么不加入这个公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呢?
  侯仁之认为这是一件大事。回国后,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一份提案,明确提出:“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此后,他同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三位政协委员联合签名提案,在1985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获通过。
  当年12月12日,中国终于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并自1987年开始进行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1999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到2006年,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已经居世界第三位,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等不同的类型,其中仅北京地区便有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颐和园、北京天坛、明十三陵6处世界文化遗产。
  当人们读到那份长长的世界遗产名单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侯仁之先生。
  从莲花池到后门桥
  1993年1月19日,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北京西铁路客运站破土动工。这样一座超大型建筑物的建设,必然会使其周边的地理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作为一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最为关注的,是与北京西站相邻的莲花池。
  1994年12月,侯仁之写出《莲花池畔再造京门》一文,介绍了有关莲花池的历史情况。
  光写文章是不够的,侯仁之和夫人张玮瑛还专门到工地去了一趟。当时,西站的内部施工还在紧张地进行,里面连电梯都没有,这两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相互搀扶着,顺着楼梯一直攀到顶层。他们不无担忧地看到,莲花池已经干涸,看上去没有丝毫将要被整修改造的迹象。
  其实,当初在为北京西站选址的时候,曾经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有人建议直接将车站建在莲花池上,这样既不存在居民搬迁问题,还可以利用下凹的地势修建车站的地下部分,如此将会大大缩短工期、减少经费开支。但侯仁之的意见还是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予以采纳,西站的主楼被东移了100多米,将莲花池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1998年,一个特殊的机会,使侯仁之得以全面阐述自己有关城市发展与古迹保护的意见。4月28日下午,北京市委中心组进行第六次学习,87岁的侯仁之被聘请前去做报告,介绍北京城的历史。他报告的题目就是《从莲花池到后门桥》。
  侯仁之在叙述北京城的变迁过程时,再三强调了“中轴线”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并高声呼吁“保护中轴线”,“恢复后门桥下这段河道的水上景观”。
  侯仁之的报告受到北京市领导的充分重视,他的建议被正式采纳。2000年12月20日,莲花池和后门桥遗址举行修复仪式。一个月以后,侯仁之接到北京市领导同志的一封来函,请他为后门桥西侧新造的一座供游人通行的石桥命名并题字。对于命名的事情,侯仁之欣然应允,“金锭桥”一名便由此诞生。但对于题写桥名的事,侯仁之婉言谢绝了。他说,为新桥题字留名,应是书法家的事情,岂可越俎代庖!后门桥已经修复,了却心头一件大事,如此足矣!
   来源:新华网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18:11)   回复此贴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14 楼

侯仁之教授

    1911年12月6日生于河北枣强(原山东恩县),
    2001年12月6日为先生90华诞。2006年12月为95华诞
    20年代就学于通州潞河高中。30年代在燕京大学历史系本科和研究生学习,师从学贯东西的洪煨莲教授、顾颉刚教授和邓之诚教授。1946年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留学,师从当代历史地理学奠基人H. C. Darby(达比教授)。1949年夏获得博士后回国。1984年被授予利物浦大学荣誉科学博士。
    1949年9月,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应梁思成教授之约,兼课于清华大学营建系,兼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后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学报》编委会主任、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起,任燕京研究院院长,《燕京学报》主编。
    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在北京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中国地理学史等领域著述丰富,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美国地理学者联合会GEORGE DAVIDSON勋章。2001年10月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奖。
    代表性著述:院士文库:《侯仁之文集》,《北京历史地图集》一卷、二卷,《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侯仁之燕园问学集》,《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辑》,《黄河文明》、《步芳集》、《奋蹄集》、《燕园景观》、《古都北京》、《古今北京城市地图》、《晚晴集》等

    学生名单(如有遗漏,敬请提供)
博士后:宋豫秦、张国雄、韩茂莉

博士:阙维民(1998)、王均(1997)、邓辉(1995)、唐亦功(1994)、张宝秀(1994)、赵中枢(1992)、韩光辉、司徒尚纪

硕士:伍旭升(1988)、刘波、刘荣芳、陈小田、李孝聪、高松凡、韩光辉、武弘麟、唐晓峰、于希贤、尹钧科

研究生与进修生:王庆杰、尹钧科、朱士光、钮仲勋、郑景纯、王北辰

王均有幸在1994-1997年间从师学习,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导师的著述,学生可代为复制或提供。

以上信息为个人收集,不确之处敬请指正。

附录: 1999年12月3日/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被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

为了表彰北京大学侯仁之院士在地理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地理学会今天在京向侯仁之教授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侯仁之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侯仁之出生于1911年,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并获人文学学士学位, 1946 年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

侯仁之对建国后北京的城市建设包括天安门广场等重要设施的建设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在历史地理学、历史考古学和城市建设学等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在理论和方法上发展了现代历史地理学,开创了城市历史地理和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系统地揭示了几个类型的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及其地理条件,为有关的城市规划作出了贡献,其最重要的成果集中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他还经过实地考察,揭示了我国大西北部分地区近两千年来的沙漠化过程及其主要成因规律,为沙漠化的防治提供了论据。侯仁之的主要著作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上的北京城》等。今年10月,他获得了199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乔治-戴维森勋章是美国地理学会于1946年设立的国际地理学界权威奖项,用于奖励在太平洋及其大陆边缘地区研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侯仁之是全世界获得此项荣誉的第六位著名科学家。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21:17)   回复此贴
  回复:“北京史巨擘”侯仁之院士 第 15 楼

侯仁之院士

    侯仁之(1911.12.6 —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山东恩县,生于河北枣强。1932年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36年获文学士学位,留校为系主任助理兼作研究生。1940年获文硕士学位。1946年夏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H.C.Darby教授。1949年夏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立刻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先后受聘为燕京大学副教授、教授,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侯仁之先后担任过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地质地理系主任、地理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沙漠分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50年代以来,侯仁之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阐述,对于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侯仁之强调历史地理学的文献研究应当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强调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并重,主张历史地理学研究应当为生产建设服务。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投身于有关北京的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足迹遍布北京城内外,在大量艰苦细致的实地调查工作基础之上,从河湖水系入手,系统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全过程,以及古代北京城的规划特点及变化过程等,从而为制订今后北京城的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指导。早在60年代,侯仁之就致力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变迁研究工作,强调文献研究与沙漠考察相结合,历史地理学与生态学、第四纪地貌学相结合,从而开创了中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方向。
侯仁之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主要代表性著作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文集》、《北京历史地图集》(一、二集)等。其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赞誉。1984年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侯仁之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99年10月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11月荣获美国地理学会The George Davidson 勋章,2001年10月获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科学考察与探索奖。


主要著作

1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侯仁之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2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侯仁之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3 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主编) 北京出版社 1988
4 侯仁之燕园问学集(侯仁之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5 北京史话(侯仁之著/金涛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6 燕园史话(侯仁之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7 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8 燕京学报(侯仁之主编/周一良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9 历史上的北京城(侯仁之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
10 步芳集(侯仁之著) 北京出版社 1981
11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侯仁之著/邓辉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12 侯仁之文集(侯仁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13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侯仁之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59
14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侯仁之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62
15 步芳集(侯仁之著) 北京出版社 1962
16 燕京大学人物志(侯仁之主编/北京燕京研究院编) 编者 1999
17 历史上的北京城(侯仁之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2
18 徐霞客(侯仁之编著) 中华书局 1961
19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侯仁之主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
20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侯仁之著/邓辉著) 中国书店 2001
21 燕京大学人物志(侯仁之主编/燕京研究院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2 晚晴集(侯仁之,著) 新世界出版社 2001
23 侯仁之学术文化随笔(侯仁之,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24 奋蹄集(侯仁之,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25 侯仁之讲北京(侯仁之,著) 北京出版社 2003
26 黄河文化(侯仁之,编) 华艺出版社 1994
27 王鸿绪明史列传残稿(侯仁之著) 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 民国28
28 什刹海志(侯仁之主编) 北京出版社 2003
29 明代宣大山西三镇马市考(侯仁之著) 燕京大学 1937
30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侯仁之(Hou Ren Zhi)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作者:220.172.211.* (2007/10/21 22:25:57)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7 每页5条 当前3/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4)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14,765.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