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中华抗倭名将---侯继高 第 6 楼

磐陀石    

2006-10-20

    通往普济寺的路上,每隔2、3米的样子,就有一个莲花的雕刻图案,各式各样,每一个都不相同。在南海观音那里也有一条这样的路,可‘脚踏莲花,步步高升’。


    由普济寺出来,可沿旁侧的一条小路上山,有无数石阶,通往西天圣景区。西天圣景区沿梅岑山脊分布,有梅福庵、圆通庵、观音洞庵、灵石庵、千年古樟等,景区茂林秀竹、浓荫遮日,以奇石众多为最,如心字石、磐陀石、说法台石、二龟听法石、鹦鹉石等。立在山顶举目眺望,但见海阔天空,远处普陀山机场,跨海大桥尽收眼底。

    心字石.佛试蛇心  
    西天门下西南方向有一巨石,广约300米,圆浑平滑,中间刻一巨大的"心"字,足有5米高、7米宽,“心”字的中心一点可坐八九人,整个字可容百人打坐,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文字。此字刻于何年、出于何人手迹无从查考,但至少清代以前就已有此石刻。佛家以修心为上,如今,人们虽不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心”字,但众多青年男女到此游览,都喜欢绕着“心”字环行一周,或在“心”字中间摄影留念,以作爱情和友谊的象征。心字石上又一石,隐现于草莽荆棘中,其状酷似蛇头;距此石不远处,在西天门石阙西侧又有一石,形肖蛤蟆,翘首象蛇,坦然自若。据传,有一蟒蛇精经观音教化而得道。一天,观音在蛇背上放一蛤蟆,此后又有人在蛇首石下刻了一个“心”字,更是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梅福禅院,原叫梅福庵,传为纪念西汉南昌尉梅福来山修道炼丹而建。庵宇临坡而起,周围林木幽深,古时曾“万树梅花开满岭”。殿后留有梅福炼丹遗址“灵佑洞”。


    一路上山,有的地方还很险,旁边是陡坡,也没有护栏什么的,要真滚下去,岂不直接掉海里了。


    在普陀山梅岭峰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一片开阔的山顶平台上,有一对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的巨石——磐陀石,相传这里就是观音大士的说法处。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石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石2.7米,宽近7米,上宽下窄,呈菱形,曰“陀”。上下石衔接处间隙如线,似连似断,好象上石悬空挂在下石之上。“疑天外飞来,似神手搁置”是对磐陀石最相当的描绘。相传曾有人牵线割过两石交接之处,由此证明二石并未相接,但今人有尝试者却都没有成功过。(一说为每逢大年初一的零时,上石就会漂浮而起,用一根很细的丝线便可以横割而过。)
    磐陀石险如滚卵,顶端却安稳如磐,可容30人在上游玩嬉戏。石上凿有石阶,可缘梯而上到石顶。石上有明万历年间抗倭将军侯继高题写的“磐陀石”三个笔力遒健、势如飞天的大字,最令人惊奇的是“石”字上多了一点,据说侯将军题字时,大石左右摆动,摇摇欲坠,于是他在石字上加了一点,磐陀石便稳稳当当地固定住了。此外还有“金刚宝石”、“灵通”、“天下第一石”、“大士说法处”等题刻。傍晚时分登顶游览,环眺山海,还可欣赏“磐陀夕照”的壮丽景观。
    磐陀石还有不少典故和有趣的故事,据说《西游记》的西天便在此处,《红楼梦》中“通灵宝玉”又和这里的“金刚宝石”形意酷似。古时更有不少朝山的妇女登此石时,拿着自带的金属钱板在石上磨光,带回家去佩挂在儿孙身上,藉以“壮胆”、“祛灾”。

该帖子被610885998在2007-12-19 14:27:41编辑过

作者:610885998 (2007/12/19 14:26:14)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抗倭名将---侯继高 第 7 楼

平衡是一种能力,在任何时候都能体现出来

2007年12月01日 星期六

    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相传曾有人牵线横割而过,由此可以证明两石并未相接,但以后试者皆大成功。磐陀石险如滚卵,如果你站在面前,可能会担心一阵大风,将上面巨石吹滚下来。但却安稳如盘,亿载未动,万劫不摇,两石永远是这样相累相依。磐陀石顶巅平坦,常见有二、三十个旅客在其顶上嘻戏,它却纹丝不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大奇观。

听导游说,这三个字是由抗倭名将侯继高写的,但是磐字少了一“点”,而石字则多了一“点”,据说是磐字笔画多,石字笔画少,为了这块陀石的平衡,就把磐字的一点“点”在了石字上,好让这块陀石平衡。究竟当时侯继高老先生是不这个意思我们已无从考证,但这一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传说,二是还真给我留下了一些思考,这就是平衡的学问,现在我们在任何领域都能看到平衡的力量,特别是在用人方面,你用一个这个方面的人,就要用一个那个方面的人,不然的话就不平衡了,不平衡就要出事,出事工作就搞不好,搞不好工作还不如不用人呢!书记说提拔一个人,市长不用说就同意,但市长要提拔一个人,书记能不同意吗,不同意行吗,这就是平衡。我们不能说平衡是委屈求全,是不讲原则,有时候不平衡就不能干好工作,反正用谁的人都是用,并不是说一定要用你的人,或者说只有你的人才有能力,而我的人就没有能力,用好了几个方面的人,等于是用好了几个方面的人的领导层,领导层不发生内讧,还能有什么呢!


作者:610885998 (2007/12/19 14:30:10)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抗倭名将---侯继高 第 8 楼

互为他者两相看

2007-3-21
  独眼
  
  手边有两本书,一本崭新的《清俗纪闻》,一本纸页发黄的《日本考》,像一个镜子的两面,映射着两个千丝万缕连接在一起的国家对对方的好奇与试探。
  在日本闭关锁国的时代,长崎是唯一合法的通商口岸,中国与荷兰是当时与日本进行贸易交往最频繁的国家。长崎官方坚持询问来自中国的商人,建立了完整的记录,是为“唐风说”。顺治元年(1644年)到雍正二年(1724年)的81年间已形成了2300多份记录,被编撰成书,取名《华夷变态》(指的是中国已从正统的汉唐转为满清这一变)。
  几十年后,长崎的地方长官中川忠英组织手下的“唐通事(汉语翻译官)”们坚持询问中国商人一年,于1799年出版了《清俗纪闻》,详尽记录了所能从盘问笔录中获知的一切,命画工根据口述绘制了精致的画作,并得到了清商们的确认,方才定稿,内容包括来自于闽、苏、浙的清商所提供的乾隆时期民间风俗、传统习惯、社会状况等等,从年节过法、百姓衣装、皇家习惯到猪蹄和桂圆汤的做法,事无巨细。可惜的是,原书内文是以连笔变体假名写成的无句读文言文,又只有答句,没写下问题。长期以来,虽被当作奇书却没有得到有效应用。1966年,日本学者以极大的耐心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解说将其转换成现代日文,此书一出立刻受到广泛重视,至1989年,日本国内再版9次。1980年代,中华书局就计划将《清俗纪闻》翻译出版,却未能成功,直到去年9月,才得以乍现人前。
  但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日本考》正是丛书中的一本。原书付印于明朝万历年间,早于《清俗纪闻》约200年,正是明朝对日局势最为复杂严峻的时代。所属两“考梓”者是当时负责日本事务、主战不主和的高官,由于跟另外署名为“侯继高”(前方将领)的《日本风土记》有着相同的内容和刻版,真正作者尚不明确,可各种史料表明,这本书很有可能正是官方编撰作为对敌参考的。书中收罗了史书中跟日本有关的记载,介绍了日本的地理、风情,有部分内容跟《清俗纪闻》的性质有些相似,而不同的是《日本考》还收录了大量的日语单词,分成56类共1186个,配以宁波绍兴方言的字音作注,而不是当时的官方“普通话”,中间虽有误音和错漏,却极为实用。这尚且都可解释成为了沿海官兵战事时之需,可书中又收录了不少诗歌、民谣,甚至介绍了日本将棋的玩法。
  教我历史的教授说:研究历史有两种方法,一种只对坐标系里的各类曲线感兴趣,研究它们的动态和趋势;一种是把坐标系画成细密的网格,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研究,每个格子里的信息能挖多深挖多深。令我感到高兴的,正是这两本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最初的目的——作为成为幕府情报部门重要成员的中川忠英编录《清俗纪闻》是为了管理华人,《日本考》则是收集相关资料为了抗倭——它们走了“挖格子”的路线,全无自以为是的适可而止,不当中国和日本是一脉相承的亲属,完全视对方为陌生的“他者”。两本书正是在对“他者”的审视中,逐渐抛开了自身的立场,“深挖”的冲动变得无可抑制,似乎怎么收集和记录这些信息都不过分,似乎怎么了解都还不够,内容过于详尽,太过重视细节,才形成了这样对于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甚至建筑学都有意义的观察录。
  有学者认为日本人从十八世纪对清朝的了解中,得出了一种鄙夷,认为清朝不再是正宗的汉唐,中国变质了,贬值了。只以《清俗纪闻》来说,从事问讯工作的唐通事多是中国去的遗民后裔,耗费大量人力记录绘画,恐怕并不是为了羞辱对方。而抗倭之用又怎能简单的解释《日本考》缘何收录“我想你时如草根,铲去又生,又铲,又铲又生”这样的小调呢。在两书所录的“俗”中流露出精密的生活景象,显现出人的活力,更证明了,中国和日本即便有地域的临近、历史的亲缘,也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是自立门户拥有不同文化的两个国家。


作者:610885998 (2007/12/19 14:32:00)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抗倭名将---侯继高 第 9 楼

普陀奇石
  心字石——西天门下东南方有一斜平坡巨石,大约300平方米,圆浑平滑,中镌一巨大的"心"字,此字长5米,宽7米,周边近50米,中心一点可容纳8-9人同坐,整个字可容近百人打坐,可谓"心怀博大"。
此石相传是观音菩萨在传释迦牟尼佛的说心法后留下的,为佛门弟子虔心上西天之处。心字石右上约5米峪谷间有一石向外伸展,隐现于草莽荆棘之中,其形酷似蛇头;距此石不远处的西天门石阙西侧又有一石,形肖蛤蟆,翘首向蛇,坦然自若。据传,有一蟒蛇精,经观音菩萨指点而得道,一天观音在蛇背上放一蛤蟆,以试蛇心,可蟒蛇寂然不动,毫无伤害蛤蟆之意,这便是"佛试蛇心"的故事。
  磐陀石——在梅福庵西,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块巨石日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3米,宽7米,呈菱形,体积约43立方米,重约400吨,日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似一阵大风会将上面巨石吹滚而下,但常见有二三十旅客在其顶嬉戏,它却安稳如磐,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大奇观。相传这磐陀石是观音大士说法处,石上刻有侯继高书"大士说法处"。


作者:610885998 (2007/12/19 14:33:30)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抗倭名将---侯继高 第 10 楼

文物古迹:《普陀县志》:

    【杨枝观音碑】植象王峰下杨枝庵内。高2.5米,宽1.2米。正面镌观音大士立像。观音右手执柳枝,左手托净水瓶,珠冠锦袍,颈戴璎珞飘披,袒胸跣足,瑞相壮丽。线条流畅自然,造型优美动人。右上角镌"普陀圣像,摹自阎公(唐名画家阎立本),一时妙墨,百代钦崇"等字。明万历十五年侯继高督师海疆,顺将此像,植碑于宝陀寺(今普济寺)前殿。二十六年殿毁,碑遭劫。三十六年宁绍参将将刘炳文访得拓本,着杭州工匠孙良镌刻成,碑背面《杨枝庵记》,嵌于杨枝庵殿壁间,珍藏至今。(《普陀县志·普陀山朱家尖编普陀山文物诗文》)
    【御碑亭】普济寺前。清雍正十二年(1734)建。二层重檐叠建,结构精巧。高9米,广9.5米。亭正中植汉白玉御碑1座,上勒雍正书"御制普陀寺碑文"。临海印池,处全山风景佳处。(《普陀县志·普陀山朱家尖编普陀山文物诗文》)
    【海岸牌坊】短姑道头。钢筋混凝土结构,三门四柱,高9米,宽8米。清雍正九年(1731)建。民国8年(1919),居士陈性良等捐资重建。初简陋石坊,现碧瓦重檐,巍然庄严。坊间题额五处,均出北洋军政府要员之手。徐世昌题"同登彼岸",黎元洪题"金绳觉路",冯国璋题"宝筏迷津",王人文题"南海圣境",江朝宗题"回头是岸"。坊柱上又三联,其中大兴冯恕所书"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为人称道。(《普陀县志·普陀山朱家尖编普陀山文物诗文》)
    【普陀山文物馆】位于中山悦岭庵内。1962年郭沫若游普陀山时题"普陀山文物馆"匾额。是年创建,初设普济寺方丈殿,后移积善堂,"文化大革命"期间关闭。1979年7月迁馆于此,重开放。现馆藏文物1200余件,分5室陈列。历史文物有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光绪圣旨,龙袍、袈裟、玉印、题字及慈禧太后所画牡丹图、西藏九世班禅送的银元宝等。还收藏元代界画《山海宫阙图》、清虚谷《三清图》、《写意山水册》,近代丰子恺、刘海粟、程十发等绘画。其中一幅清代李国宁《楞严经》字塔,高2米,用77036蝇头小楷组成,字体工整清秀。始作于咸丰六年(1856)正月初一,终于八月十五日,历时7个半月成此翰墨珍品。
    古代工艺品有仿制古鼎、兽形铜炉、青瓷大花碗、水晶观音、玛瑙弥勒佛、木雕人物如意、五彩紫竹大花瓶等。其中一座珍珠塔,仿上海西郊龙华塔结构、样式,用3648颗人造珍珠,4328片人造翡翠和无数颗玻璃珠串编成。塔高1.08米,底径0.26米,共7层,每层8个翘角,各挂翡翠小钟一口。上海珠宝工人顾红生、刘云章、许云辉、姚金生4人制作。获1920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超等工艺奖"。另有一件蚌壳,大如手掌,内壁分四组凸起,横排17个小罗汉像,熠熠生光。乃清光绪间人工培育而成。
    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赠送之纪念品,有日本佛像铜屏、缅甸玉佛、泰国佛像、菲律宾玳瑁塔、柬埔寨菩提树叶等。其中梵文贝叶经,字迹清秀。贝叶长约40厘米,宽约10厘米。僧清福1905年从印度请来。(《普陀县志·普陀山朱家尖编普陀山文物诗文》)
    【游普陀志奇】孙中山余因察看象山、舟山军港,顺道趣游普陀山。同行者为胡君汉民、邓君孟硕、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厅秘书陈君去病。所乘建康舰舰长则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骄阳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门道阶,引至普济寺小住。由寺主了余唤,将出行。一路灵岩怪石,疏林平沙,若络绎迎送于道者。纡回升降者久之,已登临佛顶山天灯台。凭高放览,独迟迟徘徊。己而旋赴慧济寺。才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了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忽杳然无迹,则已过其处矣。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已。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然当环眺乎佛顶台时,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生平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与乎?此神明之所以内通已。下佛顶山,经法雨寺,钟鼓镗声中急向梵音洞而驰。暮色沉沉,乃归至普济寺晚餐。了余、道阶精宣佛理,与之谈,令人悠然意远矣。
    民国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孙文志(《普陀县志·普陀山朱家尖编普陀山文物诗文》)


作者:610885998 (2007/12/19 14:36:4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1 每页5条 当前2/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6,108.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