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中华侯氏名人--侯镜如 第 51 楼

注解:
侯镜如先生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曾经担任过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下文原稿是侯伯文先生为其父诞辰一百周年而写的三篇纪念文章之一,原题‘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前前后后’,全文发表在《团结报》2002年10月17日。下文全文下载自: www.unity.com.cn/2606/cc1.htm - 2002-11-11

侯镜如和黄埔同学会
侯伯文 

  今年10月17日,是我父亲侯镜如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我的父亲,我翻阅了他的传记,发现解放后他的政治活动确是鲜有什么系统性回忆的文章可供查阅了。为此只能求助于我93岁高龄的母亲,就她和家人的回忆以及查阅海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期刊报纸和当年的私人记录,终于完成本文。这里记下的是我父亲在他去世前的最后十年中的一段重大政治活动:我的父亲--与母亲一起远赴美国长达一年--在美国与旅美及在台的黄埔校友叙旧联络--筹划黄埔同学会的成立--与母亲一起再次赴香港四个月--争取和安排台湾黄埔一期邓文仪秘密访问大陆,与邓小平历史突破性会面--促成了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的成立。我的父亲以耄耋高龄,不辞辛苦,在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中,奉献了他的余生。显然,写在我父亲讣文中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之称,是他后半生的真实写照和评价,也是本文叙述的主题。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79年我父亲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0年2月,我父亲被民革北京市委会选为文革后的首位主任委员。在民革工作中,"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祖国统一为重点。"努力工作,并积极地加强海峡两岸的亲友联系。次年,他又当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从这时到1991年我父亲中风入院,整整十年,是我父亲拚了老命,全身心地为祖国统一大业,进行最频繁政治活动的十年。

  1981年时,虽然中国已经恢复了联合国席位,中美已经建交,但台湾当局,仍坚持着与大陆及中国共产党"不接触、不来往、不谈判"的三不政策。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函蒋经国,表示愿赴台北谈统一问题,表达了大陆一方对待与台方接触、来往及和平统一的诚意。但蒋经国为了坚持"三不",自己不做回答,却让在美侨居的宋美龄,代函回复廖公。虽然此信系由美国发出,不算是"由台湾直接发出",而且信中充满"反共"和向廖"招降"之语,但是,其重要性是,这次书信上的一来一往,已成为1949年以后,两岸领导层之间第一次的公开的信函往来。



该帖子被610885998在2007-10-8 2:08:45编辑过

作者:610885998 (2007/10/8 1:54:50)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侯氏名人--侯镜如 第 52 楼

注解:
侯镜如先生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曾经担任过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下文原稿是侯伯文先生为其父诞辰一百周年而写的三篇纪念文章之一,原题‘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前前后后’,全文发表在《团结报》2002年10月17日。下文全文下载自: www.unity.com.cn/2606/cc1.htm - 2002-11-11

侯镜如和黄埔同学会
侯伯文 

  今年10月17日,是我父亲侯镜如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我的父亲,我翻阅了他的传记,发现解放后他的政治活动确是鲜有什么系统性回忆的文章可供查阅了。为此只能求助于我93岁高龄的母亲,就她和家人的回忆以及查阅海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期刊报纸和当年的私人记录,终于完成本文。这里记下的是我父亲在他去世前的最后十年中的一段重大政治活动:我的父亲--与母亲一起远赴美国长达一年--在美国与旅美及在台的黄埔校友叙旧联络--筹划黄埔同学会的成立--与母亲一起再次赴香港四个月--争取和安排台湾黄埔一期邓文仪秘密访问大陆,与邓小平历史突破性会面--促成了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的成立。我的父亲以耄耋高龄,不辞辛苦,在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中,奉献了他的余生。显然,写在我父亲讣文中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之称,是他后半生的真实写照和评价,也是本文叙述的主题。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79年我父亲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0年2月,我父亲被民革北京市委会选为文革后的首位主任委员。在民革工作中,"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祖国统一为重点。"努力工作,并积极地加强海峡两岸的亲友联系。次年,他又当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从这时到1991年我父亲中风入院,整整十年,是我父亲拚了老命,全身心地为祖国统一大业,进行最频繁政治活动的十年。

  1981年时,虽然中国已经恢复了联合国席位,中美已经建交,但台湾当局,仍坚持着与大陆及中国共产党"不接触、不来往、不谈判"的三不政策。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函蒋经国,表示愿赴台北谈统一问题,表达了大陆一方对待与台方接触、来往及和平统一的诚意。但蒋经国为了坚持"三不",自己不做回答,却让在美侨居的宋美龄,代函回复廖公。虽然此信系由美国发出,不算是"由台湾直接发出",而且信中充满"反共"和向廖"招降"之语,但是,其重要性是,这次书信上的一来一往,已成为1949年以后,两岸领导层之间第一次的公开的信函往来。



该帖子被610885998在2007-10-8 2:09:08编辑过

作者:610885998 (2007/10/8 1:55:02)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侯氏名人--侯镜如 第 53 楼

就在廖公与蒋夫人互函之后不久,廖承志宴请了我父亲。席间,廖公鼓励我父亲,要多和旅居海外及台湾的黄埔军校同学与旧友联络,要直接地和大胆地交往,"什么都可以谈,什么话题都可以说,什么人都可以回来看看,保证他们来去自由。在述谈之中,共产党有什么做得不对不好的地方,你当然可以不满、批评。……"这次会面,令我父亲印象十分深刻,受益不浅。父亲当日回家之后,就拿出相册,翻出了一张1956年11月12日的旧照,那是,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时,父亲专程去南京中山陵参加谒陵活动时,与廖公、一期同学陈赓大将等人在廖仲恺先生墓前合影的照片。他回忆起黄埔军校廖仲恺老师及黄埔同学的往事,思绪万千,夜不能眠。此后,他不止一次对我和其他家人说过:"黄埔一期的同学,时至今日已经是所剩无几,我能活到今时今日,实属少有的几位幸存者之一。在联络两岸校友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上,历史重任义不容辞。我们黄埔一期学友们,走一位少一位,……此生此世,我是没有退休可言了。"

  此后,我父亲也曾在报上公开表示,只要台湾当局首肯,愿亲身先行赴台会谈,……但台湾方面没有什么反应。我父亲为了与旅美故友同学会面,也为了在美国便于联络在台湾的同学和旧友,毫不顾及自己的高龄,开始考虑和策划亲自越洋去美国一行。

  1983年春节座谈会上,父亲和在京的一期同学郑洞国等,提出成立黄埔同学会的建议。会后,父亲更加快了赴美的签证和前期准备工作。

  1983年5月4日,在母亲的陪伴下,我的父亲踏上了赴美的旅程。临行前,廖承志在民族饭店设宴为我父母亲送行,岂料这竟成为我父母亲与廖公的最后一面。尊敬的廖承志先生,不等我父母亲从美返回,于1983年6月,乘鹤西去。

  我父亲15岁时考上河南省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但是在他的前半生,竟然一步也未踏出过国门。而15岁时的这一"留美"之梦,竟然到了80岁才得以成行。为了省钱,父母亲自己悄悄地买了经济舱票。上机后,因头等舱有空位,中国民航的机组人员将他请到头等舱入坐。

  在我父亲进入70高龄后,就常听他说"(对老人而言,)一动不如一静。"因此,一直到92岁去世,一次也没见他去哪个名山名水疗养、避暑。没想到,已经80岁的父亲,为了祖国的统一,这次可是"动大了",不只是迢迢万里远行,而且在美国停留了一年之久。

  两位老人由我二哥、大姐及姐夫等分别陪同,先后去了洛杉矶、旧金山、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及一些小城镇。拜访了一些多年未见的朋友:有青年时期在河南留美预校的同窗,有黄埔军校一同操练的同学,也有30年前去台后又旅居美国的故友和旧同事及后代。大家能在异乡叙旧情,述经历,摆家况,庆相会,谈论国事家事,格外亲热。对于尚在台湾的同学和旧友,也能通过他们在美的亲友后代,通函通话,相约见面……在美国的一年时间中,父母亲从未住过酒店旅店,除了住在我在美国的姐姐家外,都是借住在旧友家中,既节省开支也便于叙谈。在这一年中,父母亲两人一起或分别地,在宋希濂(黄埔一期),李默庵(黄埔一期),沈策,吴光朝等家中住过。


作者:610885998 (2007/10/8 1:55:26)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侯氏名人--侯镜如 第 54 楼

1983年秋的一天,我父亲应邀参加了华府华侨社团举办的一次招待会,这次活动是为欢迎全国侨联负责人访美而举办的。招待会在华府中国城的一间中餐馆举行,约有一百多人参加。会上,来宾们明显地分为两派,在同层餐厅的一端有五六桌人似乎是来专唱反调的,每当主持人及客人讲话时,他们就大喊大叫、拍桌跺脚,令开会者完全听不清讲话声。突然有人大声喊道:"请黄埔一期的侯将军讲几句话。"一声"黄埔一期",竟镇住了全场的噪声,随着那人的手势,人们的眼光一下子集中到我父亲的身上。我父亲事先并无心理准备,但在一片热烈鼓掌中,他从容起身,就地站立桌边,只见他在鼓掌还礼后,等待场面稍静,就信心十足地讲起话来。他说:"我是经历了满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的过来人,其中,在新中国生活了30年,耳闻目睹了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世人皆知的旧中国那种军阀割据,内战连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局面早已结束,……今年,我已经年过八旬,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作为中国人而自豪。"话题转到祖国统一上,"令我们每位爱祖国爱民族的华夏子孙心痛的是,国家尚未统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要为了祖国的统一,做促进工作。让我们共同努力,再创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之光辉国运!"

  一番即席讲话,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不少人走上前来与他握手、合影。其中有一位来宾,一边递上了自己的住址电话,一边说道:"侯将军,久仰久仰。我是蔡文治。我完全同意你的讲话。"就这样,我父亲在这次集会上认识了黄埔九期的校友蔡文治先生。

  1984年元旦,蔡文治宴请我父亲、宋希濂和李默庵。这一桌上,有四位黄埔军校校友,且三位是一期同学。在餐桌上,四人认定共同发起黄埔军校同学及家属促进中国统一会。当晚,立会的讨论一直在李默庵家中延续。半个月后,父母亲又和李老一起到蔡文治家,讨论成立宣言的草稿。在讨论中,我父亲一再强调说"不要刺激台湾,不要过左,希望能让台湾报纸也能登出。……能让黄埔同学找到共同点,入会的人越多越好。"同时又在长途电话中,与宋希濂讨论了他对草稿的修改意见。当天,经过反复修改后最后定稿。

  2月19日,由蔡文治出面,请了新华社负责人彭迪夫妇和台湾前中央日报社长的女儿女婿等人吃饭。席间,将稿件交给了彭迪。第二天,新华社华盛顿2月20日发了电稿,人民日报等报道并摘要发表。

  22日上午,又将稿件寄给香港、台湾和美国的14家中英文报社。不少美国的中文报纸都有刊出,但是,尽管宣言措词经过了反复推敲,还是未能在台湾报纸上刊出。其中因由,从台湾中央社收稿后的反应可见一斑。台湾中央社竟想办法查到了蔡文治家的电话,并在电话中回话说,如果宣言落款只有蔡文治和李默庵,就可以登出,但有了宋希濂和侯镜如就不能在台登出了。台湾的中国时报,在收稿后也回了电话,所言原因与中央社相似。虽然宣言未在台湾传媒全文登出,但在台湾报纸上,却转刊了海外一些中文报上发表的亲台反共人士的谩骂声。


作者:610885998 (2007/10/8 1:55:54)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侯氏名人--侯镜如 第 55 楼

今天我读了家中保留的这些剪报,感触很深。文革中,我父母亲与宋希濂、杜聿明、郑庭笈、溥仪夫人等,几家人同住在北京东四前厂胡同5号的一个四合院内,因此,我与宋家十分熟悉。万想不到,发表宣言,竟让宋希濂伯伯领头遭骂,实在是我父亲始料不及的。

  来而不往非礼也。为了回应港台美的一些反对和谩骂,我父亲等四位旅美黄埔将领,于5月1日发表了《台湾与祖国必须和平统一》的声明,以此来回复2月1日宣言发表以来,台北、香港和旅美旅港的一些人及"荣光联谊会"等发表的针对性言论。

  5月1日的声明发表后,没有像2月1日宣言那样,再掀起一股谩骂之声。也许和这期间发生了一起震惊台岛及海外的重要事件有关,这就是在美国纽约长岛居住的宋美龄,突然发表了致邓颖超的公开信。宋美龄签发的这封信没有再提"反攻大陆"一词,而且,对邓颖超以"先生"相称,相当客气,信中还少有的对周恩来"……资格、人望、能力、见解,……"以及对邓颖超的"……先生识解超群,娓娓道来,理解精透,……实我当时女界有数人才……"使用了少有的推崇用语。

  3月9日,我父母亲(侯李嵩芸)和宋希濂(宋易吟先)夫妇、李默庵(李顾林)夫妇,蔡文治(蔡吴佩琪)夫妇等四对夫妻,在华侨日报、申报等报上,以"黄埔军校同学及家属"名义发表了公开信《读蒋夫人致周夫人公开信有感》,诚恳地希望两位夫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能见见面,谈谈心,叙叙旧,谈谈国家民族的前途大业……,互往北京、台北探亲旅游,或在美国面谈,早日结束数十年来海峡两岸骨肉、亲友分离,祖国分裂的局面。"

  在美期间,中国政府驻美大使章文晋在使馆中请我父亲吃饭。席间,我父亲向在场的邓小平的女儿邓榕介绍了黄埔同学及家属促进统一会的成立情况和意义,希望她回北京后,能向邓小平报告,取得他的支持。


作者:610885998 (2007/10/8 1:56:17)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63 每页5条 当前11/13页 首页 上一翻页 [11] [12] [1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4,010.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