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溪河——流淌侯氏盐场往事
- 中华侯氏网 2011年9月15日 四川自贡网
贡井和威远以河为界,这条河就是中溪河。中溪河只是贡井旭水河的一条支流,虽然较小,但是很清澈。两岸田地宽阔,山川秀美。据老人们说,中溪河中有两种鱼特别好吃:一种是青鳝鱼,有一尺长,形状象泥鳅;还有一种是鳊鱼,肉质都很细嫩。多少年来,中溪河沿河垂钓者络绎不绝。
盐运扩大 修建中溪河桥
随着贡井大公井的开凿利用,以及河街老街的盐业发展,公井镇与威远等地的联系越来越多。远在唐宋时期,就有人建起了一座桥,叫洗蛋溪桥。该桥位于天池山尖峰岭北坡,是东北西南走向,横跨龙头沟,南靠大公井,北临中溪河顺水寺,是公井镇井盐北出的第一座桥。据记载,当时公井镇的井盐经老梨湾,枷担湾过洗蛋河桥,越黑岩坡至蒙坳,再由芋头滩到向家岭达威远,资中等地。因桥墩地理位置重要,逐步在东北地段形成驿站、马房、民宅、商铺、酒店、客栈,乡人多聚于此。
到了明代,中溪河的下游才修起了中溪河桥。这中溪河桥是贡井艾叶村与威远向义镇枇杷村的界桥。桥长十五米,东南西北走向。后来因为公井镇井盐扩大外运,乾隆十五年盐商肖昌悠重筑中溪河桥,使大公井和后来的金流井等附近的盐运物资过中溪河桥,北进飞蛾山,直达向家岭,威远,资中等地;向东经“湾凼沟桥”过水井坳,石板田,玛瑙山,再过凤凰桥到火井沱地区。
清光绪筑坝后,雷公滩水位提高,屡淹此桥。因为,清末民初又再建此桥为两墩三孔石拱桥,原桥遗址今已沉没河底,但仍清晰可见。到了清咸丰年间,云南农民军李永和,兰朝鼎在牛皮寨起义,经昭通,豆沙关至四川叙府攻打贡井时,在中溪河桥与清军激战,战死三百余人,埋在桥头河口田,给后人留了一场印象深刻的战争。但,中溪河上的桥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盐马古道。公井镇的井盐经中溪河的桥往外运,而威远方向的煤和农产品经中溪河上的桥运到公井镇来。可想而知,当年的中溪河桥上人挑马驮,当真是好一派繁忙景象。
中溪河边 两大盐商发源起家
说起中溪河,人们不难想到,有两个大盐商是从中溪河发源起家的。一个是自贡市最大的红色资本家侯策名。侯家先辈因“湖广填四川”从广东迁来贡井,最先定居在中溪河上游的瓦窑冲。从第一代侯荣山算起到侯策名这一代已是第六代,候家六代人一直在中溪河上游自耕而食。到他父亲侯春山时,因人多地少难以维持一家的最低生活,便把瓦窑冲这点祖业交给他叔父侯春海耕作,自己则向大地主王上畏堂租佃中溪河边的熟土一段,分种小菜杂粮。侯策名从小种菜买菜,打草挑水,十分勤快。又因当时贡井盐场兴旺,不愁小菜无销路,就这样,侯策名在中溪河边持续了七八年的菜农生活。在父亲死后,侯策名举家迁到贡井广东街,靠其母绩麻、养蚕及与人洗衣,做鞋,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侯策名后来打工、当学徒、当职员、再经营盐号,以勤奋和诚信为准则,发展壮大了自己的企业。最后,终成为有名的大盐商。在解放后,还出任过自贡市副市长。
另一个大盐商就是余述怀,他也出生在中溪河上游向家岭的李子沟。父亲是缝衣工人,自小家境十分贫寒。在其父死后,母亲带着余述怀兄弟五人,无以为葬,最后还是邻居资助办了后事。此后,余家兄弟分散,各谋生路。余述怀寄食族人家割草放牛,后又投奔干爹黄子林,经黄子林的姐夫崔述三扶持,以七十吊钱起家,经营“协和盛”酱园铺,一举成功后,之后便涉足盐业。时值抗战期间,川盐济楚,盐业长足发展,余述怀赚了不少。后来,财大气粗的余述怀还涉足金融业。因家大业大,在抗战捐金运动中,余述怀慷慨捐金一千万,受到冯玉祥将军嘉奖,一时名声大震。可惜好梦不长,因歹徒刘敦厚谋财害命,致使余述怀命赴黄泉。余述怀死后,本来墓地在贡井走马岭的新堰塘旁,后来还是迁坟到了中溪河边的余述怀老家。
小小中溪河,井盐由此出;两岸出盐商,盐商故事多。中溪河只是一条小小的溪河,但关于它的陈年往事一直都在老百姓口中流传。
(邱昌新 文)
分享按钮>>《苏家女子传奇》 九、庄稼院里的苏艳霞……
>>忆董事兼会计的先父侯策名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