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战国著名人物侯嬴的心理学

    中华侯氏网 2011年8月24日 郭成杰博客


    《信陵君窃符救赵》对侯嬴的性格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他的言谈举止总是给人一种成竹在胸的感觉,对事情的谋划和处理既有大局观,也注重细节,非常持重周全,尤其是文章所讲述的侯嬴对大众心理掌控的内容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被信陵君邀请时,侯嬴充分地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使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名声得到了极大的宣传。他既“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又要求“公子引车入市”,且“故久立与其客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吸引大众眼球的内容:一、服饰的对比:信陵君衣着华丽,侯嬴衣冠破旧;二、地位的对比:信陵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侯嬴只是一个看门人;三、态度的对比:侯嬴得寸进尺,不识抬举,信陵君礼贤下士。这几组对比合成一个场面,就非常有看点了:侯嬴破衣敝帽,高居上位,俨然嘉客;信陵君华服丽冠,端坐下位,俨然车夫。这支奇怪的车队在闹市中招摇过市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可以说,不但当时经历者久久不忘,即使是未见者也一定会议论纷纷,如果当时也有新闻媒体之类,则此场面定可久居魏国“头条新闻”之位。这种政治炒作的高明可以和当代成功的商业炒作媲美。

    侯嬴的心理学还有更高妙的地方,他的许多看似心血来潮的作法,因有了对大众心理的掌控从而产生了多方面的效能。

    侯嬴被邀请时故作高傲的古怪行为细究有一石三鸟之效:1.考察信陵君的诚意,2.成就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名声,3.表现侯嬴的忠心——他愿意损害自己的名声来成全公子的名声。除此之外它还有另一种不便明说的目的——对信陵君“仁而下士”可信度的检测。信陵君表现得好,如上;如果表现不好,那么他的名声肯定会受到损害。所以,这个计策已经超出了一箭双雕、一石三鸟之效。这是一次严格的考察,它使侯嬴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有了一个准确的认识。

    正是有了对信陵君心理特点的掌控,侯嬴在后来“窃符救赵”的关键时刻又一次让他的心理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信陵君用尽浑身解数不能让魏王派兵救赵,最终他一筹莫展,决定和秦军拼命。路过夷门,他和侯生告别。侯生只说了一句“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我们从后文所叙信陵君返回后侯嬴的表现不难看出,侯嬴这时对于如何取得兵权应该是成竹在胸了。然而,他却没有告诉信陵君,而是说了一句非常刺激信陵君的话,结合信陵君当时“往赴秦军,与赵俱死”的打算,那一句话几乎可以这样理解“公子你赶快走吧,我可不和你一起死”。这是一句让信陵君一听就是一哆嗦的一句风凉话。这一句话果然让信陵君气了个盖儿崩,他带着气上路了。然而,信陵君必然是信陵君,不久他的理性就战胜了感性。他明确地开始了反省——“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正是这种反省使头脑昏乱的信陵君清醒了。一旦清醒,他也就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于是,他驾车返回,向侯生请教,终于得计于侯生,“却秦存赵”。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有学生担心地问:在侯嬴说了“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之后,如果信陵君一气之下走了,不再返回怎么办?那样的话,侯嬴的作法是不是画蛇添足?”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说明这个学生是动了脑筋的。确实,从情理上讲,这种情况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一旦发生,后果就是信陵君“与赵俱死”。对于侯嬴来说,为了赌一口气而冒如此风险好像不符合他的思虑缜密的性格特点。然而,如果我们做一个比较,我们就会明白侯嬴这样做正是他思虑缜密的结果。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设想。信陵君在绝望的心态下,抱定“往赴秦军,与赵俱死”的意愿向侯嬴告别,如果侯嬴在这时对他说:“我有一个计谋,可以使你救赵而身不死”。在这种情况下,信陵君对侯嬴的计谋虽然会感兴趣,但也一定会表示怀疑。这很自然,信陵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人,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群策群力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侯嬴一个老头子就行了?其实,这也正是信陵君没有向侯嬴求教的原因。更何况侯生这个计策代价巨大:如姬窃符,死罪难逃;信陵君矫旨夺军,死罪难逃;侯嬴策划此计,也是死罪难逃。所以,要想轻易地让信陵君下决心采用这个计策并非易事。当信陵君二次返回,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第一,离开魏国都城的这一段路程会使信陵君清醒地认识到,奔向赵国的路程就是走向死亡的路程,走一步离死近一点,关键是救赵的目的无法实现。第二,在绝望之中,他会想侯嬴否定了我的决策,是不是表明他有更好的决策?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会使他冷静,也会使他对侯嬴产生一种依赖感、信赖感。有此两点,他对侯嬴的计策才会像救命稻草一样紧抓不放。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侯嬴因信陵君不主动向他请教而说风凉话的作法反映了侯嬴对信陵君心理的把握,也是他要使自己的计策得以彻底贯彻的必要努力。

    侯嬴对人物心理的掌控和应用还体现在谋划本身。窃符救赵的谋划他不但了解了兵符所在这样的国家绝密,其他如姬受宠、如姬和公子的交往情况,他也了如指掌;除此之外,他更准确地把握了“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的心理;这就使得“窃符”一事顺利异常。在夺军的细节上,他不仅考虑了兵符的问题,还考虑到了老将军晋鄙的心理特点以及“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的可能性;正是对晋鄙的心理的了解,他为信陵君预备了应急措施,就是让朱亥随行,“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为了解决信陵君不忍杀老将晋鄙的心理,侯嬴一是使用激将法说:“公子畏死耶?何泣也?”他还向公子说明要在公子至军之时面向公子所在的方向自杀。他的这种作法是坚定公子心态的一种方法,他通过这种作法告诉公子,如果成功我死而无憾,它逼使信陵君公子在面对晋鄙的时间不能心软。当然,侯嬴的自杀前可能考虑的另一个原因是事发之后魏王不会放过他。所以,自杀应该是侯嬴深思熟虑的结果:作为士人,侯生已经七十岁了,他能够将他生命的光华绽放在“五霸之伐”的事件上,对于他来讲也许应该感到非常满意了吧。

    我想这其实可以说,正是侯嬴对人们心理的这种熟悉和重视,使得他总能够料敌在先,正是这种料敌在先,于是“窃符救赵”这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他的导演之下上演得异乎寻常的顺利。

    侯嬴对心理学的应用主要应该得益于他的人生经验。“年七十”的侯嬴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只老狐狸。老而多智,这是侯嬴性格的突出特征。


分享按钮>>战国著名人物—隐士侯嬴的绝招
>>有关中原侯氏祖先郑大夫侯宣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