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麓川之役,是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农历11月起,至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农历10月,明朝政府平定云南麓川(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叛乱的战争。 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农历11月,麓川宣慰使思任发起兵叛明,相继进攻孟定(勐定,今云南耿马)、湾甸(今云南施甸)、南甸(今云南梁河)、金齿(今云南保山)等地。明英宗命左都督方政、都督佥事张荣率军赴滇,协同右都督沐昂进剿。 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农历3月,思任发遣兵万余人占据潞江安抚司(今云南腾冲),自称“法”(滇王)。 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农历1月,明英宗命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进剿。因沐晟、方政抚剿主张相悖,致使方政孤军奋战,官军败绩。思任发乘势进犯景东(今云南景东)、孟定,并攻占孟赖、盂达等地。农历5月,明王朝再命沐昂为总兵官,右都督吴亮为副总兵,都督佥事马翔、张荣为左右参将,率军进讨,仍然败绩。 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农历7月,沐昂遣都指挥佥事方瑛、指挥柳英率军败思任发叛军于者章硬寨,斩首五百余级。 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农历1月,明英宗命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官,都督同知李安、都督佥事刘聚为左右副总兵,都指挥使宫聚、都指挥佥事冉保为左右参将,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统率四川、贵州、南京、湖广等地兵十五万,再次大举征剿。师至金齿,兵分三路:冉保率军自细甸(今云南昌宁湾甸)趋孟定,会木邦木邦宣慰司(今缅甸新维)、车里宣慰司之师(今云南景洪);王骥、蒋贵由中路抵腾冲(今云南腾冲);刘聚等自下江、夹象石合攻,径攻上江。明军首败之于上江,斩首五万余级,再败之于罗卜思庄(今云南盈江)等地,歼敌十余万人,继而再败之于麓川,歼敌数万,思任发携家眷残兵逃往缅甸。 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农历8月,明英宗复命蒋贵、王骥等率军征讨思任发。 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农历2月,明军至腾冲后兵分五营,分道并进,再次大败叛军,焚舟数百艘,思任发复遁去缅甸。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12月,缅甸宣慰使卜刺浪马哈省将思任发捕获,交给朝廷斩首,其子思机发仍据孟养(今缅甸卡杜)为叛。 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农历3月,明英宗命王骥提督军务,宫聚为总兵官,张轨、田礼为左右副总兵,方瑛、张锐为左右参将,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土汉官军十三万人再次讨伐思机发。农历10月,明军抵金沙江,思机发率军列栅于江西以拒,明军乘木邦宣慰司及缅甸宣慰司(今缅甸阿瓦)支援的二百余艘船强渡,突破其防线,大败之。追至孟养,再败之于鬼哭山等寨,斩获甚众,思机发不知所向。尔后,思任发少子思禄复拥众为叛,重新占据孟养。此时,王骥以“明军久战疲乏,且叛军难平”,遂与思禄订约,授思禄为土目,许以得部勒诸“夷”,以金沙江为界,战争以和而终。 麓川之征,明王朝政府初不重视,而明军主将指挥不利,以至连兵十余截、转饷半天下,且劳师无功,整个西南为之骚动,给云南人民带来了无穷灾祸,明朝国力亦大为消耗。而提督王骥在关键时候因自己“不耐湿热”,而以“明军久战疲乏,且叛军难平”为理由撤兵,为此后西南边境留下无穷后患,至使明朝十余万平方公里土地终被缅甸占去。 麓川战役,王骥有功不可没,有罪在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