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卜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卜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卜姓-姓氏渊源 已阅:7818 / 回复:22(楼主)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夏启属下巫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巫师,在夏、商王朝时期掌管卜筮;周王朝时期,掌管卜筮的官员称卜正,其子孙便以职官为姓,世代称卜氏。

据史籍《通志》记载:“卜氏,周礼卜人氏也。鲁有卜楚丘,晋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后遂以为氏。如仲尼弟子卜高徒是也。”

卜氏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史籍《路史》也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甲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上裂开的纹路来看是吉或是凶。古代有卜巫,又称巫师,是专门从事占卜事务的人,还设有官员专管此事。

专管占卜吉凶的长官叫太卜,太卜属员叫卜人。卜巫在上古时代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者首领的亲族,或者智者,长者担任。所有大事举行前,都要预卜是否吉利,由卜巫(巫师)来解释卜卦的含义,传达上天的意志。卜者也就是巫者,是人和神的中间人,叫神人。卜卦时,往往要举行歌舞仪式,所以卜,巫,舞发音都相似,意义在上古时候也一样。那时,武战大事,也一定要事先由巫师舞蹈占卜,故而“武”字也可代替“巫”、“卜”、“舞”三字。

卜氏起源最早的记载是《路史》。据《路史》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


作者:122.195.226.* (2009/1/26 14:16:41)   回复此贴
  回复:卜姓-姓氏渊源 第 1 楼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氏。

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甲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上裂开的纹路来看是吉或是凶。

据史籍《姓苑》记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

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故谓“氏于事者”,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


作者:122.195.226.* (2009/1/26 14:17:09)   回复此贴
  回复:卜姓-姓氏渊源 第 2 楼

第三个渊源:源于春秋时期卜筮官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卜偃、秦国的卜徒父、鲁国的卜楚丘等,皆为卜筮官,名称显赫一时。其后人多以先祖官称为姓氏,皆称为卜氏。


作者:122.195.226.* (2009/1/26 14:17:33)   回复此贴
  回复:卜姓-姓氏渊源 第 3 楼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须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须卜氏,原为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一支,属于南匈奴四大贵族姓氏之一,即须卜氏、呼延氏、贺兰氏、丘林氏。东汉初期,南匈奴大多归附汉王朝,逐渐汉化,形成汉姓(卜、呼延、兰、乔)。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须卜氏流居于代北地区,后为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因联姻关系,成为鲜卑贵族部落之一。

北魏王朝建立之后,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须卜氏再一次汉化为单姓卜氏,此后,该支卜氏世代相传至今。


作者:122.195.226.* (2009/1/26 14:17:57)   回复此贴
  回复:卜姓-姓氏渊源 第 4 楼

第五个渊源:源于布朗族,出自明朝时期云南缅中军民宣慰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初期,王朝政府控制西南地区,在云南边地一带设有六个宣慰使司,即:①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②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③缅甸军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今布朗族),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④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⑤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云南西双版纳;⑥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

当时,明政府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的职衔,这些土司则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统辖节制。

在缅甸军民宣慰司中,宣慰使(大土司)即阿瓦王朝首领卜刺浪马哈省,在滇缅麓川战役中,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12月,将在缅甸支持下反叛明朝的原麓川宣慰司(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捕获,交给中央王朝斩首。明英宗下旨嘉奖卜刺浪马哈省,并赐汉姓为卜氏。

此后,卜刺浪氏族皆改为汉姓卜氏,不论在今中国境内还是在缅甸境内,多称卜氏,世代相传至今。


作者:122.195.226.* (2009/1/26 14:18:29)   回复此贴
  回复:卜姓-姓氏渊源 第 5 楼

按:

麓川之役,是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农历11月起,至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农历10月,明朝政府平定云南麓川(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叛乱的战争。

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农历11月,麓川宣慰使思任发起兵叛明,相继进攻孟定(勐定,今云南耿马)、湾甸(今云南施甸)、南甸(今云南梁河)、金齿(今云南保山)等地。明英宗命左都督方政、都督佥事张荣率军赴滇,协同右都督沐昂进剿。

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农历3月,思任发遣兵万余人占据潞江安抚司(今云南腾冲),自称“法”(滇王)。

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农历1月,明英宗命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进剿。因沐晟、方政抚剿主张相悖,致使方政孤军奋战,官军败绩。思任发乘势进犯景东(今云南景东)、孟定,并攻占孟赖、盂达等地。农历5月,明王朝再命沐昂为总兵官,右都督吴亮为副总兵,都督佥事马翔、张荣为左右参将,率军进讨,仍然败绩。

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农历7月,沐昂遣都指挥佥事方瑛、指挥柳英率军败思任发叛军于者章硬寨,斩首五百余级。

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农历1月,明英宗命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官,都督同知李安、都督佥事刘聚为左右副总兵,都指挥使宫聚、都指挥佥事冉保为左右参将,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统率四川、贵州、南京、湖广等地兵十五万,再次大举征剿。师至金齿,兵分三路:冉保率军自细甸(今云南昌宁湾甸)趋孟定,会木邦木邦宣慰司(今缅甸新维)、车里宣慰司之师(今云南景洪);王骥、蒋贵由中路抵腾冲(今云南腾冲);刘聚等自下江、夹象石合攻,径攻上江。明军首败之于上江,斩首五万余级,再败之于罗卜思庄(今云南盈江)等地,歼敌十余万人,继而再败之于麓川,歼敌数万,思任发携家眷残兵逃往缅甸。

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农历8月,明英宗复命蒋贵、王骥等率军征讨思任发。

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农历2月,明军至腾冲后兵分五营,分道并进,再次大败叛军,焚舟数百艘,思任发复遁去缅甸。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12月,缅甸宣慰使卜刺浪马哈省将思任发捕获,交给朝廷斩首,其子思机发仍据孟养(今缅甸卡杜)为叛。

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农历3月,明英宗命王骥提督军务,宫聚为总兵官,张轨、田礼为左右副总兵,方瑛、张锐为左右参将,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土汉官军十三万人再次讨伐思机发。农历10月,明军抵金沙江,思机发率军列栅于江西以拒,明军乘木邦宣慰司及缅甸宣慰司(今缅甸阿瓦)支援的二百余艘船强渡,突破其防线,大败之。追至孟养,再败之于鬼哭山等寨,斩获甚众,思机发不知所向。尔后,思任发少子思禄复拥众为叛,重新占据孟养。此时,王骥以“明军久战疲乏,且叛军难平”,遂与思禄订约,授思禄为土目,许以得部勒诸“夷”,以金沙江为界,战争以和而终。

麓川之征,明王朝政府初不重视,而明军主将指挥不利,以至连兵十余截、转饷半天下,且劳师无功,整个西南为之骚动,给云南人民带来了无穷灾祸,明朝国力亦大为消耗。而提督王骥在关键时候因自己“不耐湿热”,而以“明军久战疲乏,且叛军难平”为理由撤兵,为此后西南边境留下无穷后患,至使明朝十余万平方公里土地终被缅甸占去。

麓川战役,王骥有功不可没,有罪在千秋!


作者:122.195.226.* (2009/1/26 14:19:1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2 每页5条 当前1/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卜氏论坛  执行时间:4,989.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卜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